再质押赛道深度剖析:从再质押发展史到龙头项目 EigenLayer
岳小鱼的 Web3 产品之路
2024-03-25 19:03
订阅此专栏
收藏此文章
本文将剥茧抽丝,结合行业发展历程,尽可能深入浅出地剖析再质押赛道,并对龙头项目 EigenLayer 进行详细分析。


撰文:岳小鱼


再质押(Restaking)是加密行业发展到当前特定阶段后才出现的新兴赛道,也是这轮周期中的牛市发动机之一,我们只有对其足够了解,才能抓住这种新赛道中蕴藏的新机会。


什么是再质押呢?先用一句话总结:


Restaking(再质押)是 DeFi(去中心化金融)深化发展后的一种复杂产品形态,也是以太坊共识机制转 PoS 后才出现的新型金融衍生品。


如果要真正理解再质押,需要先了解很多背景信息和基础概念,因此本文将剥茧抽丝,结合行业发展历程,尽可能深入浅出地剖析再质押赛道,并对龙头项目 EigenLayer 进行详细分析。


内容总览


01 基础介绍:再质押发展史



1.1 从质押开始聊起


1.1.1 什么是质押?


顾名思义,再质押(Restaking)是质押(Staking)之后再次质押,因此在聊再质押之前,需要先聊一下什么是质押。


质押的概念出现于区块链的 PoS 共识机制(Poof of Staking,权益证明)。


目前主要有两个主流的共识机制:PoW(Poof of Work,工作量证明)和 PoS(Poof of Staking,权益证明)。


区块链世界的鼻祖比特币就是采用的 PoW 共识机制。


简单说,比特币是一个全球化的分布式账本,为了维护这个去中心化系统的运作,需要有人去算账和记账。


公共的物品总是没有人愿意负责维护,那么谁会愿意来做这件事呢?


比特币设计的原则是:谁维护这个公共系统的运作,谁就可以获得比特币奖励,比特币总量有限,但是发行就是靠这个规则被逐步铸造出来。这个过程就叫挖矿,挖矿的人叫矿工。


此时大家有动力去挖矿了,矿工变得很多,大家开始抢夺记账权,那到底谁可以获得记账权进而得到比特币呢?这就需要通过计算机设备计算一个「数学题」,谁先算出来,谁就获得记账权。


大家此时比拼的是算力,谁算力占比更高,谁获得记账权的概率也越高,因此这个过程就叫做 PoW(Poof of Work,工作量证明)。


区块链新王以太坊最开始也是采用的 PoW 共识机制,但是 PoW 也存在一些问题,比如消耗大量电力去计算数学题,没有产生任何对现实世界有价值的收益,而且出现了专门用来挖矿的设备以及具有规模化挖矿的矿场企业,趋向中心化了。


因此后来出现了 PoS 共识机制(Poof of Staking,权益证明),就是想要获得记账权的人把代币质押到一个地方当作保证金,谁持有的代币更多和持有得更久,谁获得记账权的概率就越高,这样大家就不用消耗大量的算力来算没用的数学题了。


PoS 这个机制其实对应着现实世界的运作机制:谁拥有一个企业的股票,谁就更有话语权,大家是靠投入真金白银成为区块链这个公共物品的「直接利益相关者」。


用专业术语来说:质押就是让用户质押一定资金作为保证金后成为节点,去维护项目的安全,从而赚取收益,若节点作恶则会罚没保证金。


从技术视角看,质押是为了维持去中心化系统的自我运作,


(1)PoW 是通过算力占比来获得记账权;


(2)PoS 是通过资产占比来获得记账权;


从金融视角看,质押可以控制链上经济系统的货币发行,


(1)PoW 将代币直接奖励给矿工,矿工将链上资产换成现实世界资产买矿机,继续投入挖矿,实现了区块链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融合;


(2)PoS 将代币直接奖励给质押者,质押者通过质押资产获取了收益,质押资产变更了具有稳定收益率的「国债」,衍生了各类金融玩法。


通过 PoW 和 PoS 的对比,我们可以直观了解到什么是质押了。


1.1.2 质押方案


具体怎么实现质押呢?


市面上主要分为 4 种方案:


(1)独立质押:运行节点,成为质押者,需要 32 个 ETH,这个是最基本的质押模式;


(2)质押即服务:运行节点很麻烦,需要一直在线,因此出现了质押即服务,同样需要 32 个 ETH,但无需运行节点,将节点运作的工作委托给第三方运营商;


(3)联合质押:32 个 ETH 的门槛还是很高,因此出现了联合质押的平台,不需要 32 个 ETH,每个人可以与其他人一起质押任意数量的 ETH,将节点运作委托给第三方;


(4)中心化交易所:使用联合质押的平台还是有一定门槛,用户需要懂得使用区块链应用,同时这类应用可能会存在合约风险,比如智能合约存在漏洞,被黑客攻击等等,因此出现中心化交易所帮助用户进行质押的需求,用户将资金完全交给交易所,交易所进行质押。


我们可以看到,这四种方案门槛是不断降低的,操作上也越来越简单,这样就可以触达更多的用户,当然,用户资产面临的风险也是越来越大的,越来越不受用户自己掌控。


1.1.3 流动性质押(LSD)


用户将资产质押了之后,资产就被锁在了链上,此时资金利用效率很低,因此出现了流动性质押平台(Liquid Staking Derivatives,LSD),比如 Lido,当你质押了 1 个 ETH,平台会 1 比 1 给你一个质押凭证,即 1 个 stETH。


这类流动性质押平台一般采用的是联合质押模式,用户可存入任意数量的 ETH,帮助用户进行节点质押,用户可获得质押凭证,让用户可在 DeFi 中进行交易、借贷、提供流动性等操作,提升了资金使用效率。


其实这可以类似银行存款,你将现金存到了银行,银行会给你一个存款凭证,然后你可以继续使用这个存款凭证做其他事情,比如交易、抵押借贷等。


1.2 什么是 Restaking?


1.2.1 为什么需要再质押?


我们先看下再质押出现的背景以及解决的问题。


除了区块链采用的 PoS 机制需要用户质押资产之外,很多项目也都需要 Staking 来保证项目安全,比如跨链桥、预言机、数据可用性层、零知识证明等。


那么,每上线一个新项目,这个项目就需要用户锁定一定的资金,用户的流动资金就那么多,这就造成了不同项目之间的竞争。


各个项目为了项目安全性不得不竞争市场上有限的流动资金,随着不同项目给出的质押收益率越来越高,项目自身承担的风险也越来越高,变成了一个恶性循环。


另一方面,用户也只能把有限的资金选择有限的项目质押进去获得有限的回报,资金的利用率较低。


随着公链、应用、各类项目越来越多,流动性也越来越割裂。


因此,市场上出现了「共享安全性」的需求,需要有一个平台可以将用户质押的资产为多个项目提供安全性,这就是再质押(Restaking)出现的背景。


类比现实世界,一些弱小的国家会引入强大国家的军事力量,自己则无需花费更多的资金构建自己专属的军事力量。


目前安全性最强的 PoS 机制公链就是以太坊,以太坊上质押了大量的资金,具有极强的安全性,因此非常值得将以太坊的安全性共享给其他项目。


另一方面,再质押可以为 stETH 这类质押凭证拓展了更多的应用场景,通过各类协议的可组合性,实现了以太坊生态的「金融乐高」。


1.2.2 再质押的定义


根据再质押出现的背景以及解决的问题,我们可以给一个再质押的定义:


再质押的本质是建立一个共享质押池,从而实现共享安全性。


这个共享资金池可以将一份资金同时为多个项目质押保证安全性,从而实现一鱼多吃,让资金与项目的关系从 1:1 变为 1:N。一方面,用户可以获得超额回报,另一方面减轻了项目争抢质押资金的压力。


还有一种理解的视角是:Restaking 是 POS 领域的合并挖矿。


在 PoW 机制中,矿工可以通过挖掘使用同样 Hash 算法的主链和辅链来一鱼两吃,但是合并挖矿只提高了一定收益但没有继承安全性;


但在 PoS 机制中,由于 PoS 有罚没机制,即作恶者节点的质押资金会被罚没,所以在 Restaking 中在辅链里作恶的行为会传回主链进行质押金的罚没,在这一点上可以继承主链的安全性。


1.2.3 收益


(1)新赛道机会


首先,再质押是一个蓝海市场,一切才刚刚出现,是一块大蛋糕。


目前,质押在以太坊的 ETH 有将近三千万枚,将近 650 亿美金。


保守假设已质押的以太坊里面仅有 10% 拿出来做 Restaking,可以为中间件项目提供 65 亿美金的加密经济安全。


(2)以太坊护城河


ETH 可能会演化为全领域网络效应的底层资产。


以太坊再质押协议是以太坊安全服务的部分化身,既可以为以太坊生态项目提供安全服务,也可以为 Cosmos 生态、其他高性能 L1 公链(EVM 兼容)生态、甚至为比特币 L2 项目(EVM 兼容)提供安全服务。


虽然早期被其他生态项目采用的概率不一定高,但如果真的走出这样的一条路,那么,以太坊会逐渐演化成具有全领域网络效应的底层资产,为整个领域提供安全服务。


这对于以太坊来说,将是极深的护城河。


(3)用户收益叠加


对于用户来说,质押 ETH 得到 LST (Liquid Staking Token),比如通过 Lido 等流动性质押协议获取的 stETH;


第二次质押 LST 得到 LRT (Liquid Restaking Token),用户将 stETH 这类 LST 资产委托给流动性再质押协议,协议替用户将 LST 存入 EigenLayer 再质押,获得抵押凭证代币,即 LRT 资产,LRT 可以进行再一次交易、借贷等等的金融操作。


每多质押一次,就多了一次利用流动性博取收益的机会。


1.2.4 风险


(1)套娃风险


牛市上升周期,风险会被对冲;但是到了熊市,在下行周期,风险就会被放大。


多次质押,收益叠加,风险也会随之叠加。


这就是以太坊创始人 Vitalik 所说的「共识过载」:共享安全性后,劣势项目存在风险,最终给以太坊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。


以太坊未来的终局是成为一条底层链,因此不能太复杂,需要保持简洁性,这类 Restaking 技术可能会产生连环爆雷从而影响以太坊安全。


(2)罚没风险


以太坊质押机制中有 50% 的罚没风险,再质押协议对节点也有 50% 的罚没风险。


因此,用户资金依旧会遇到资金罚没的风险,但是风险被均摊。


(3)可持续性风险


没有能力做验证器的项目,项目风险可能比较大。


这就像传统金融世界中的贷款,如果一个项目没有能力从银行贷款,那么说明这类项目的资质一般较差,风险较高,只能从其他渠道借高利贷。虽然项目给的利率高,但是风险也非常高。


再质押赛道的新产品前期靠空投吸引质押资金,后期需要管控项目风险。


最关键的是,再质押赛道的产品可以产生正向现金流,这样才能证明其模式具有可持续性。


02 项目分析:EigenLayer



2.1 项目定位


EigenLayer 是一个基于以太坊构建的协议,为以太坊生态引入了再质押的概念,用户可以将质押的 ETH 或 LST 重新质押,以此将以太坊的安全性扩展到以太坊生态中的其他应用。


「共享安全性」这个概念并非 EigenLayer 首创,Polkadot 的插槽方案、Cosmos 的链间安全共享、Avalanche 的子网都是安全共享的老玩家了,但 EigenLayer 首次在以太坊生态引入共享安全性。


简单来说,EigenLayer 就是一个大型押金接单平台。


EigenLayer 提供一个开放市场机制,让购买服务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自由选择自己需要的服务。


而 EigenLayer 作为服务中介,将从 LSD 再次分配到中间件和基础设施中获得收益。


除了 Restaking 业务之外,EigenLayer 还有一个产品叫 EigenDA,构建在 EigenLayer 之上。


EigenDA 是 EigenLayer 上的第一个 AVS,可以理解为打样的自营 AVS,通过 EigenLayer 再质押提供的共享加密经济安全性,为 Rollup 提供经济高效、超大规模吞吐量的数据可用性。


目前 EigenLayer 是再质押赛道的龙头项目,2024 年 2 月加密行业的头部投资机构 a16z 再次投资了 1 亿美元,估值可能达到百亿美元。


2.2 服务模型


如果想理解 EigenLayer 的服务,需要先了解一个特殊的概念:主动验证服务(Actively Validated Service,AVS)。


AVS 是一种区块链应用,它利用以太坊的安全性和去中心化环境,构建了各种服务和应用,比如二层网络、数据层、DApp 和跨链桥等。


在 EigenLayer 出现之前,AVS 必须建立自己的共识机制,面临着巨大的安全和资金挑战;有了 EigenLayer 之后,AVS 现在可以利用以太坊的验证机制,简化其启动过程并降低成本。


因此 EigenLayer 不仅简化了 AVS 的设置,还增强了其安全性,为区块链应用开发提供了极大的助力。



我们可以用具体的金额进行示例:


下图左边,每个 DApps (去中心化应用)如果自建安全服务,假设每个 AVS 的质押金额是 1 billion(10 亿美元),则恶意攻击者要破坏 DApps 的成本则就会是 AVS1 中所质押的总金额,也就是 1B。


下图的右边,由于新增了 EigenLayer ,每个 AVS 无需自建安全服务,直接共享了以太坊的安全性,恶意攻击者要破坏单一 DApps 的金额就会变成 130 亿美元,也就是说 EigenLayer 大大增加了破坏成本、提高了安全性。



2.3 再质押模式


EigenLayer 支持的再质押模式一共有 4 种:


(1)Native restaking:原生再质押,验证者可以将已经质押在以太坊中的 ETH 再次质押到 EigenLayer 中,此时一个 ETH 同时作为以太坊和 EigenLayer 的抵押品;这个过程是 L1→ EigenLayer。


(2)LST restaking:LST 再质押,用户将自己存入 LSD (流动性质押)协议后得到的 LST(质押凭证,如 stETH)存入 EigenLayer 再质押;这个过程是 DeFi →EigenLayer 。


(3)ETH LP restaking:ETH 金融衍生品再质押,这一种是第一种衍生出来的,即然在以太坊中质押的 ETH 可以再质押,那么只要包含 ETH 的金融资产也可以再质押,比如用户在去中心化交易所中提供流动性得到的包含 ETH 的存款凭证(LP 代币);这个过程是 DeFi →EigenLayer 。


(4)LST LP restaking:LST LP 再质押,这一种是第二种衍生出来的,即然 LST(质押凭证,如 stETH)可以再质押,那么只要包含 LST 的金融资产也可以再质押,比如用户在去中心化交易所中提供流动性得到的包含 LST 资产的存款凭证(LP 代币);这个过程是 L1 → DeFi→EigenLayer。


从这四种质押模式可以看到,EigenLayer 支持和兼容了 ETH 资产以及 ETH 衍生出来的一系列资产,这些都被视为有价值的资产,可以用于再质押。


也正是由于 EigenLayer 的这种开放性,为各种金融协议的套娃留下了发挥空间,更多新资产衍生了出来。



2.4 系统架构


EigenLayer 整体可以分为 4 层,从下向上分别是:


(1)以太坊主网:EigenLayer 构建在以太坊主网之上,因此最底层的基础是以太坊主网。


(2)中间层


中间层是 AVS 操作员(Operators),即节点运营商,在整个协议中是中间人的角色,Staker 和 AVS 之间的桥梁,它帮助 Staker 管理资金,同时又帮助 AVS 执行具体任务。


(3)角色层


  • 质押者:为 AVS 提供资金以此赚取收益,将原生 ETH 或 LST ETH 重新抵押到 EigenLayer 协议的人;
  • AVS 消费者:各种需要使用质押服务来保证安全性的项目;
  • AVS 开发者:在 EigenLayer 上构建自己的安全服务;


(4)治理层:EigenLayer 的治理层;


总的来说,Staker 投入了资金成本,Operator 投入了资源成本(运行节点所需的资源),AVS 使用前面两者的服务,付出资金成本。


2.5 商业模式


EigenLayer 是一个双边平台,一边面向 C 端用户吸收资金,另一边面向 B 端客户售卖安全性。


EigenLayer 的商业模式类似于 SaaS 模式,不直接面向终端用户提供服务,而是面向基于以太坊的质押安全交易市场,B 端项目可以来 EigenLayer 去采购安全服务。


整个商业链条可以概括为:B2C2B2B2C。


  • 第一层是 B2C:EigenLayer 先面对用户做资管,让用户赚取 ETH PoS 激励之外的收益,同时承担了更多的风险;
  • 第二层是 2B:EigenLayer 拿到用户提供的流动性后,先面向节点运营商这个小 B,让节点运营商作为中间人,维护网络安全和对外提供服务;
  • 第三层是 2B:节点运营商给 AVS 应用提供验证服务,把 EigenLayer 的流动性保障的安全机制提供给 AVS;
  • 第四层是 2C:AVS 有了安全保障后,再向自己的 C 端提供服务。


在这个服务过程中,EigenLayer 主要收取 AVS 服务使用者的安全服务费提成,其中 90% 给 LSD 存款人,5% 给节点运营方,EigenLayer 提成比率为 5%。


2.6 安全机制


出现风险后,EigenLayer 怎么保证安全呢?


目前主要有三种机制:


(1)罚没机制


EigenLayer 主要通过罚没机制来提高参与者作恶的成本从而降低风险。


在 EigenLayer 的质押者被证明在参与 AVS 服务时有作恶行为,则该质押者的资金将会被罚没。


管控风险的重点是 AVS 需要定义客观的、链上可查的、可归因的罚没规则,以避免产生分歧。


(2)经济学博弈


所谓经济学博弈,就是收益小于作恶成本就可控。


比如某个 AVS 里面有 800 万美金做质押担保,锁定了 200 万美金,那么则需要 50% 以上的成本即 400 万美金才可以拿到 200 万美金的收入。


(3)紧急刹车


通过限制资金流动等方式进行紧急刹车。


这一种方式很难实现:如果真的发生了客观事实的损失,不能指望以太坊会通过硬分叉来补偿受影响的各方。


2.7 生态项目


围绕着 EigenLayer 这个元协议,衍生出的最重要的子赛道就是,流动性再质押服务(Liquid Restaking DeFi ,LRD) 。


用户将 stETH 这类 LSD (质押凭证)资产委托给流动性再质押协议,协议替用户将 LSD 存入 EigenLayer 再质押,获得再质押凭证代币,即 LRT(Liquid Restaking Token)资产。


由于 EigenLayer 为了控制风险,面向用户开放再质押的窗口期较短,也就是大多数时候,用户无法直接存入 EigenLayer,因此出现了流动性再质押协议(Liquid Native Restaking),用户可以任意时间存入任意金额,并获得再质押凭证,获得流动性,所以吸引了大量用户和资金。


目前主要有 4 个头部产品:


(1)Ether.Fi


Ether.Fi 的锁仓金额能够排第一,有几个显著优势:


  • 第一,将 ETH 兑换为 eETH,可立即存入 EigenLayer,无需等待 EigenLayer 的存款窗口期;
  • 第二,提供 Unstake 的退出机制,即 eETH 可以再解质押为 ETH;
  • 第三,通过和 Pendle 协议合作,可将 eETH 再存入 Pendle 进行流动性挖矿,可以显著提供收益;
  • 第四,首个发币的流动性再质押项目,具有标杆价值;


(2)Renzo:快速布局多条链,支持将 ezETH 跨到 Blast、Mode 这些新兴公链上,不但可以获得再质押收益,同时可以交互多个新公链博取空投,实现一鱼多吃;


(3)Puffer Finance:获得了币安投资,融资背景豪华,其再质押功能将节点运营商的门槛降到 1 ETH 以下,试图吸引小型节点们的加入;


(4)KelpDAO:KelpDAO 是 Stader Lab 旗下的 Restaking 生态项目,Stader Lab 运营多年,口碑不错,因此安全性有一定的保障。



除了围绕再质押衍生出来的流动性再质押赛道外,目前还有基于 EigenLayer 协议构建的各种 AVS 和 Operator 项目,比如自营的 EigenDA、模块化赛道的 AltLayer。


这些项目验证了 EigenLayer 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,因此同样值得关注。


03 总结


上文通过两大部分对再质押赛道进行深度剖析:


第一部分是再质押发展史,从质押开始聊起,详细描述了再质押出现的背景、解决的问题以及再质押的价值;


第二部分是 EigenLayer 项目分析,分别从项目定位、服务模型、系统机构、商业模式、安全机制、生态项目各个维度进行了研究。


了解了再质押这个新赛道后,我们普通个人该如何参与呢?


首先,重点参与 EigenLayer 项目,一方面可以博取 EigenLayer 为了获取新用户新资金而发放的空投,另一方面存入的资金也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率;


其次,也要参与各种 EigenLayer 的衍生项目,尤其是 LRD(流动性再质押协议)子赛道,头部项目也会发行代币,有空投预期。如果说 EigenLayer 空投是主菜,各类衍生项目则是点心,同样可以大快朵颐。


再质押就像套娃一样,将 ETH 这个原生底层资产反复质押,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创造了许多新资产。


在牛市中,不断发行新资产的过程就是创造泡沫的过程,关键是我们普通个体要积极参与其中,拥抱泡沫,这样才能避免自己已有的资产贬值,同时获得更多的超额收益。

【免责声明】市场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。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,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。据此投资,责任自负。

岳小鱼的 Web3 产品之路
数据请求中
查看更多

推荐专栏

数据请求中
在 App 打开